![本文作者:豆面 本文作者:豆面](http://dn-qiniu-avatar.qbox.me/avatar/b70a46f09148634901fa6e442fca8201.png?s=60&d=mm&r=G)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
1、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近11亿人(10.9967亿),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
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0%,较以往有显著提升,反映出互联网在中国的广泛渗透和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2、基础资源与技术发展
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截至2024年6月,IPv6地址数量为69080块/32,较2023年12月增长1.5%;IPv6活跃用户数达7.94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64.56%,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IPv6支持率达到90%,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址空间和更高效的网络性能。
国家顶级域名保有量领先:我国域名总数为3187万个,其中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为1956万个,占域名总数的61.4%,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体现了中国在互联网基础资源方面的优势地位。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先:智能算力规模占比提升至30%,云计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数据要素统筹管理完善:数据要素统筹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分类推进数据要素发展成为共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进程持续推进,多种服务模式逐渐涌现,高质量数据需求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如智能客服、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物联网应用规模化爆发:移动物联网络用户数量大幅增长,物联网应用进入规模化爆发期,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推动了智能家居、智能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3、互联网应用与服务
数字消费亮点频出
以旧换新活动火热:上半年电商平台积极配合“以旧换新”政策,通过加大补贴、简化流程、完善物流等方式助力政策落地,促进消费转化和消费升级,最近半年参与“以旧换新”消费活动的网民中,68.8%的用户选择线上参与,其中手机数码、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以旧换新”消费比例最高。
在线生活服务消费普及:随着在线服务场景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在线方式享受生活服务便利,截至6月,在网上购买过外卖、到店餐饮、电影及休闲娱乐等在线服务的用户,分别占网民的50.3%、20.7%和17.3%。
短视频行业繁荣: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其平台用户黏性不断提升,电商业务稳步发展,商业化变现效率持续提高,成为互联网内容传播和营销的重要力量。
长视频行业发展良好:长视频行业提质增效,一些优质长视频类剧集兼具热度与口碑,为用户带来了高质量的视听体验,长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65.2%。
微短剧走向规范:随着行业引导政策的陆续出台,微短剧创作生产走向规范化,截至6月,微短剧用户占网民整体的52.4%。
4、网络治理与安全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增“数”赋“智”,多部门共同治理格局逐渐形成,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网络安全产业快速发展:网络安全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数字安全成为数字发展战略保障,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程度的加深,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的技术和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5、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并存
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拓展应用场景,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算力发展需求推动高端芯片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资源将与人工智能技术耦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行业融合加速:行业融合应用将赋能价值互联,推动人、机、数据等关键要素进一步融合,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发展。
面临竞争与监管压力:互联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竞争力,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需要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两个常见的关于中国互联网现状的问题及解答:
1、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是多少?
答:截至2024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0%。
2、中国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中国互联网行业将继续深入贯彻数字中国建设部署要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发展,以6G、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式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数字技术创新将逐步推动互联网向智能化迈进;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国式网络治理框架加快构建;行业融合应用将赋能价值互联。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hlw/31266.html发布于 2025-02-12 01:33:4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