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如何重塑现代工业格局?
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即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它通过全面连接人、机、物、系统等,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构成

工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工业的简单应用,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工业互联网包括五大功能体系:网络是基础,标识是身份,平台是中枢,数据是要素,安全是保障,网络包括工厂内网和外网,是人、机、物、系统全面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标识由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构成,是机器、产品、数据等生产资源的“身份证”;平台下连设备,上连应用,为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提供载体支撑;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组合,能够用于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安全是指保护工业互联网系统、设备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损坏、干扰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延伸,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催生了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顺应技术、产业变革趋势,是加快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工业经济发展角度看,工业互联网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一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生产和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幅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促进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由单点的数字化向全面集成演进,加速创新方式、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诸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从网络设施发展角度看,工业互联网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互联网加速网络演进升级,工业互联网促进人与人相互连接的公众互联网、物与物相互连接的物联网向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互联拓展,大幅提升网络设施的支撑服务能力,工业互联网拓展数字经济空间,工业互联网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可以与交通、物流、能源、医疗、农业等实体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上下游、跨领域的广泛互联互通,推动网络应用从虚拟到实体、从生活到生产的科学跨越,极大地拓展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空间。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广泛拓展,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新模式,赋能、赋智、赋值作用不断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5G+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产业供给加速提升,应用赋能成效显著,产业生态不断壮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业互联网将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加速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业务模式、企业形态等发生深刻变革;工业互联网也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 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何不同?

A1: 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在连接对象、网络性能、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主体多样且复杂,对网络速率、时延、带宽等要求更高;其应用过程是企业数字化演进升级的过程,行业企业差异化程度高、工业设备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而消费互联网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网络终端、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具有同质性、规范性、可复制性。
Q2: 如何理解工业互联网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A2: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是指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性来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和需求,这种融合应用可以推动工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已经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典型应用场景。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hlw/13941.html发布于 2025-01-10 03:40:1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