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长雨如何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推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工作不仅关乎技术创新与法律保护,更与中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意义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的基石,世界主要经济体早已将知识产权保护视为国家战略,通过专利、商标、版权等制度激励创新、保障权益,对中国而言,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专利数量连续多年全球领先,商标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一,《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仍需突破关键瓶颈,申长雨曾多次强调:“知识产权工作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核心是提升创造质量、保护效率和运用效益。”
申长雨的实践与理念
申长雨自任职以来,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专利审查领域,他主导优化流程,将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国际先进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
他的理念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 创新导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价值专利。
- 严格保护: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 开放共享: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企业需求,也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
挑战与未来路径
尽管成就显著,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仍面临挑战,部分领域存在“重申请轻运用”现象,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不足,国际话语权需进一步提升。
需从三方面发力:
- 强化高质量创造:引导创新主体聚焦核心技术,减少低效专利堆积。
- 完善保护体系: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解决维权“举证难、周期长”问题。
- 深化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平衡包容的全球知识产权秩序。
申长雨曾指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知识产权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
企业与社会如何行动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要全社会参与,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保护意识融入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加强成果转化,避免技术“沉睡”;公众则应尊重原创,抵制盗版侵权行为。
以华为、格力等企业为例,其全球化成功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战略布局,华为每年将10%以上营收投入研发,累计持有数万件国际专利;格力通过专利诉讼维护权益,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这些案例印证了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争夺日趋激烈,中国作为后来者,既要学习欧美成熟经验,也要探索符合国情的路径。
申长雨团队推动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使中国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全球领先”的国家,这一目标既需顶层设计,也依赖微观实践。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展望未来,在申长雨等推动者的引领下,中国有望成为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者、创新的引领者。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没有捷径,唯有以创新为魂、以法律为盾、以合作为桥,方能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赢得主动,申长雨的工作,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articals/46245.html发布于 2025-04-28 05:58: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