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提到京东,很多人会想到“自营”“快递快”“正品保障”这些标签,但京东的发展历程和业务细节中,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有趣的内容,或许能让你对京东有新的认识。
京东最初不叫京东

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方米的柜台,卖刻录机和光盘,公司名字叫“京东多媒体”,这个“京东”并不是现在的“京东商城”,而是取自刘强东和当时女友龚小京的名字组合,后来公司转型做电商,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京东集团。
有趣的是,龚小京在2014年回归京东,担任公共事务战略顾问,但这段往事很少被官方提及。
京东的第一个域名是360buy.com
2004年,京东正式进军电商,当时的官网域名是360buy.com,而不是现在的jd.com,这个域名用了近十年,直到2013年才更换为更简洁的jd.com,据说,京东为了拿下这个域名,花费了300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为什么选择jd.com?除了简洁易记,还因为“JD”可以代表“京东”,同时也能让人联想到“Just Do It”这样的品牌口号。
京东物流的“211限时达”是怎么来的
京东物流的“211限时达”服务(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送达;晚上11点前下单,次日送达)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服务最初是为了解决库存压力。
早期京东自营商品存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仓,如果订单分散,物流成本会很高,于是京东推出“211限时达”,鼓励用户集中在几个核心城市下单,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仓储成本,没想到这一策略后来成了京东物流的招牌服务。
京东的“自营”不等于“自己生产”
很多人以为京东自营的商品都是京东自己生产的,其实不然,京东自营指的是京东直接采购、仓储和配送的商品,但商品本身由品牌方或供应商提供,京东负责品控和售后,但并不参与生产。
比如你买的iPhone,虽然是京东自营,但仍然是苹果公司生产的,京东只是作为销售渠道,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
京东曾经卖过火车票

2014年,京东曾短暂涉足在线票务业务,推出火车票预订服务,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12306、携程、去哪儿等已占据大部分市场),加上京东并未投入太多资源,这项业务最终在2015年悄然下线。
京东的旅行频道仍然存在,主要提供酒店、机票、度假等预订服务,只是火车票不再是重点。
京东的“618”原本是京东的店庆日
618”已经成为全民购物节,但最初这只是京东的店庆日,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成立了京东多媒体,因此每年的6月18日被定为京东的生日。
2010年左右,京东开始将“618”打造成促销节日,后来逐渐被其他电商平台跟进,演变成与“双11”齐名的购物狂欢节。
京东的吉祥物是一只狗
京东的官方吉祥物是一只名为“Joy”的金属狗,设计灵感来自“狗能看家护院”的寓意,象征京东对正品和服务的守护。
有趣的是,京东选择狗作为吉祥物,也被认为是对阿里巴巴“猫”的回应(天猫的Logo是一只猫),形成了“狗猫大战”的趣味对比。
京东的“无人仓”黑科技
京东在物流技术上的投入远超外界想象,早在2016年,京东就开始测试“无人仓”,利用机器人完成分拣、打包、运输等流程。
京东的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无人车、无人机配送也在部分地区试点,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
京东的“白条”比花呗更早

很多人以为蚂蚁花呗是第一款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其实京东白条比花呗更早上线,京东白条于2014年2月推出,而蚂蚁花呗则在2015年4月才上线。
京东白条最初只用于京东商城购物,后来逐渐扩展到线下消费、旅游、教育等场景,成为京东金融的重要产品。
京东的“跑步鸡”项目
2016年,京东推出“跑步鸡”扶贫项目,农户在京东的指导下散养土鸡,每只鸡脚上戴计步器,跑满100万步才能上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鸡肉品质,又帮助农民增收。
这个项目后来扩展到“游水鸭”“飞翔鸽”等,成为京东农村电商的特色案例。
京东的“员工宿舍”标准
刘强东曾公开表示,京东的员工宿舍必须是一人一间,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员工,公司还要提供单人公寓,这一福利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多见。
这一政策主要针对物流一线员工,总部员工仍以常规住房补贴为主。
京东的“无界零售”是什么
2017年,京东提出“无界零售”概念,核心是打破线上线下界限,让消费者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无缝购物,比如京东的“7FRESH”生鲜超市、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便利店等,都是这一战略的落地。
京东不再只是一个电商平台,而是希望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京东的“快递员收入”真相
网上常有传言说京东快递员月入过万,实际情况如何?京东物流的快递员收入确实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高收入主要来自绩效提成。
一线城市的京东快递员,月收入通常在6000-12000元之间,偏远地区则会低一些,京东为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这在物流行业算是较好的待遇。
京东的“二手交易”业务
京东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二手交易平台“拍拍二手”,但后来因战略调整关闭,2017年,京东重启二手业务,推出“京东优品”,主要销售官方翻新的二手手机、电脑等。
相比闲鱼、转转,京东的二手业务一直不温不火,更多是作为补充服务存在。
京东的“海外扩张”
京东的国际化步伐比阿里巴巴慢,但也在稳步推进,京东在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布局电商业务,还投资了英国的奢侈品电商Farfetch。
京东的海外业务规模远不如阿里,主要精力仍放在国内市场。
京东的“AI养猪”
2018年,京东宣布进军智慧农业,推出“AI养猪”项目,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算法,监测猪的健康状况、饮食规律,甚至能预测母猪的生产时间。
这种高科技养殖模式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人质疑成本过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京东的发展历程充满戏剧性,从一个小柜台到如今的电商巨头,每一步都藏着不少故事,这些冷知识或许能让你更了解京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articals/45775.html发布于 2025-04-25 06:47:3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