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知识产权如何驱动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专利创造到商标保护,从版权管理到地理标志培育,知识产权已成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广西正通过政策优化、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构建更具活力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
政策引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广西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明确将知识产权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广西专利授权量突破5万件,同比增长12%,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显著提升,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率先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执法联动,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在商标领域,广西聚焦特色产业,推动“柳州螺蛳粉”“横县茉莉花”等地理标志商标国际化布局,截至2023年底,全区地理标志产品达92件,带动农业产值超3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产业赋能:知识产权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广西将知识产权转化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在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企业通过专利导航明确技术研发方向,上汽通用五菱依托2000余件专利,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化;桂林南药凭借青蒿素衍生物专利,打开非洲疟疾防治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受益于版权保护机制,广西民族大学与壮锦技艺传承人合作,完成壮锦纹样数字化版权登记,衍生出服饰、家居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这种“非遗+版权”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商业活力。
国际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知识产权枢纽
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积极探索跨境知识产权协作,中国—东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落户南宁,累计促成技术交易额超50亿元,2023年,广西与越南、泰国等国家签署植物新品种保护备忘录,推动优质农作物品种双向输出。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跨国专利布局咨询,一家广西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该平台,成功将甘蔗渣综合利用技术授权马来西亚企业,实现废弃物变废为宝。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成绩显著,广西知识产权发展仍面临短板,部分中小企业专利转化率不足30%,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县域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不均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未来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广“专利+标准”融合模式;二是建设覆盖全区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特别是加强边境地区服务能力;三是深化与RCEP成员国合作,探索知识产权争端调解机制。

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不仅是法律体系的完善,更是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随着创新要素持续集聚,这片土地正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articals/42835.html发布于 2025-04-02 04:30:4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