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尔最初叫什么名字?
提到英特尔,大多数人会想到“灯,等灯等灯”的经典广告音,或是电脑处理器上的“Intel Inside”标志,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巨头,英特尔的故事远比表面看到的更有趣,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英特尔的冷知识,有些甚至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1968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办了一家新企业,起初,他们想将公司命名为“Moore Noyce”,但听起来像“More Noise”(更多噪音),显然不适合科技行业,他们选择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的缩写——“Intel”,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注册,英特尔不得不支付1.5万美元买下商标权。
英特尔的第一款产品不是CPU
很多人以为英特尔靠处理器起家,其实它的首个成功产品是1969年推出的3101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1971年,英特尔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但它的诞生源于日本计算器公司Busicom的订单,原本Busicom要求定制12颗芯片,英特尔工程师泰德·霍夫(Ted Hoff)提出用单颗可编程处理器替代,这才有了4004。
“摩尔定律”并非严格科学定律
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番”,这一观察被称为“摩尔定律”,有趣的是,摩尔本人从未称其为“定律”,而是基于当时技术趋势的预测,尽管后来英特尔将摩尔定律作为技术发展的口号,但近年来芯片制程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延续性已备受挑战。
英特尔差点成为苹果的“心脏”
2005年,苹果宣布放弃PowerPC架构,转向英特尔处理器,这一合作持续了11年,直到2020年苹果推出自研M1芯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0年代,英特尔曾为苹果开发过一款名为“StrongARM”的处理器,但因性能未达预期被弃用,如果当时成功,今天的Mac历史可能完全不同。
英特尔标志性的“贴纸营销”
从1991年开始,英特尔要求PC厂商在电脑外壳贴上“Intel Inside”标签,并支付部分广告费用,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让消费者将“处理器”与“英特尔”划等号,据统计,英特尔为此累计投入超过70亿美元,堪称史上最成功的B2B营销案例之一。
奔腾处理器的“浮点运算bug”
1994年,英特尔发布奔腾处理器后,数学家托马斯·奈斯利(Thomas Nicely)发现其浮点运算存在错误,起初英特尔拒绝召回,声称对普通用户影响微乎其微,但舆论发酵后,英特尔最终花费4.75亿美元更换所有问题芯片,这一事件促使英特尔建立了更严格的品控体系,也成了危机管理的经典教材。
英特尔曾尝试进军智能手机芯片
2010年代,英特尔推出Atom处理器进军移动市场,但因功耗和兼容性问题败给ARM架构,2016年,英特尔取消Atom产品线,间接承认战略失败,有趣的是,如今苹果M系列芯片和部分国产手机采用的X86架构,技术源头仍与英特尔有关。
创始人戈登·摩尔是“硅谷最安静的大佬”
相比乔布斯的张扬或马斯克的高调,戈登·摩尔以低调务实著称,他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投入环保事业,捐赠超过50亿美元,2001年,摩尔夫妇成立的基金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之一,资助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
英特尔实验室的“黑科技”

除了处理器,英特尔实验室还研究过许多超前技术:
- 量子计算:2018年推出49量子位测试芯片“Tangle Lake”。
- 神经拟态芯片:模仿人脑结构的Loihi芯片,能实现自主学习。
- 实感技术:曾用于微软Kinect的3D摄像头技术。
尽管部分项目未能商业化,但展现了英特尔对前沿技术的探索欲。
你可能每天都在用英特尔技术
即使你的电脑没有“Intel Inside”,英特尔技术仍无处不在:
- Wi-Fi 6和Thunderbolt接口标准由英特尔主导。
- 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使用英特尔视觉处理芯片。
- 全球90%的数据中心搭载英特尔至强处理器。
从个人设备到云计算,英特尔的影子始终存在。
提起英特尔,很多人觉得它只是一家“做CPU的公司”,但透过这些冷知识会发现,它的历史充满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遗憾的错过,在半导体行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英特尔仍在努力书写新的篇章——或许未来某天,今天的“冷知识”会成为下一代人眼中的常识。
作者:豆面本文地址:https://www.jerry.net.cn/articals/42788.html发布于 2025-04-02 02:28: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